党的十八大以深远的战略思维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客观看待和理性分析问题,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上想办法、下功夫、出实招,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蒙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永续发展。
一、蒙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蒙自以“现代田园宜居城市、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家园”为主题,实施“七彩云南·绿色蒙自”保护行动,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市上山、工业上山,推进城乡绿化和节能建设,强化植树造林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蒙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入城进公园、出城进果园”的园林城市格调。2008年以来,蒙自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6.75万亩,截止2012年,纳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有79.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2%,绿地率达33.5%。农村建成沼气池6180口,完成改灶3733眼。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达35.5万亩,9个农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蒙自矿冶公司年产6万吨铅冶炼厂完成技术改造和扩建升级,云南华电蒙自朵古4.9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已投入使用,实施了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项目。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五里冲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河流水质达标,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明显好转。制定了《蒙自总体城市设计》、《蒙自南部半山片区概念规划设计》、《蒙自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蒙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文澜、新安所、草坝、芷村4个镇荣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2012年,蒙自被列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并通过省级论证。2013年,蒙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标志着蒙自“创卫”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蒙自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蒙自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提出新的要求之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城市扩张、人口聚集、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实践。为此,要结合市情,正视差距、直面不足,深入分析蒙自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努力做到应对挑战沉着冷静、突破瓶颈成竹在胸。
(一)保持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刻不容缓并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这个总目标,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重大决策部署,到2017年,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一番,跨上2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红河州委、州政府相应提出系列工作要求,到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倍增。蒙自要完成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要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增长水平的“快速”,否则就是空谈、空想。一方面,蒙自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经济规模总量,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才能 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标准更高、力度更强、措施更严。如何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一个现实,是一道难题,更是一大挑战。
(二)城镇化不断推进与资源日趋紧缺并存
2007年以来,蒙自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平均每年超过1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到2012年已达30.1平方公里,比2007年净增7.05平方公里。计划到201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发展到37平方公里,到2020年将发展到62平方公里。城市扩张带来的第一个效应是城市人口增加。近三年来,蒙自城市人口增加5.5万人,截止2012年底达14.85万人,将6万左右的流动人口计算在内,生活在蒙自城区的人口超过21万,预计到2014年增加到30万人,到2020年增加到50万人。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多,加剧了蒙自城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挑战。
(三)城市之“美”与城市之“短”、农村之“陋”并存
蒙自是一座美丽之城。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在天蓝地绿、瓜果飘香;美在南湖明珠、石榴花开;美在气候宜居、人杰地灵。曾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任教的大学者吴宓描述蒙自“长年气候温和,如春秋;花木终年盛开,红紫交加、不凋不黄,……在此亦可乐不思蜀”。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城市重要门户和主要道路景观营造,截止2012年全市绿化面积达100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8.84平方米,实现了一年四季长青,自然环境最宜人居。但是,蒙自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又小又脏的公交车与宽敞的道路、美丽的绿化极不对称,导致私家车出行量大,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造成污染;老城区建筑杂乱、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蒙自整体形象;生态旅游不发达,周末和节假日外出旅游的人多、进来观光消费的人少,导致蒙自宜居不宜游;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门庭院落污水流淌,街头巷尾散落杂物,村庄沟渠白色污染,道路沿线粪便成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长期存在。如何在锦上添花,如何把短板补齐,让蒙自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富景观,需要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付出智慧和勇气,共同努力完成。
三、蒙自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正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蒙自生态文明建设,需统一思想、凝聚智慧,需更新观念、创新举措,需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需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一)坚持理念引导,打造宜居景观城市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畏惧自然、依赖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导致人类对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造成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宜居人居环境的美好向往,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到战略高度,要求我们要拥有科学精神,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变畏惧为尊重,变依赖为顺应,变征服为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自觉把生态文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建设青山绿水视为外在标志,把宜居城市、景观城市、智慧城市作为内在追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在发展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绝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推动城市上山,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镇上山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指出“城镇上山成败的关键在于建得起、建得美、建得好、建出特色”。蒙自积极响应号召,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荒山、缓坡、石漠化区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南延、西拓、东扩、北进,四面延伸和优化城市空间,重点推进南部半山、小东山、碧色寨组团建设,对城市进行扩容,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实现“城镇工业山坡建、良田美景留子孙”。其中蒙自南部半山项目是云南省城镇上山战略的国家级试点项目,概算投资80至100亿元,预计用5至8年时间,在蒙自南部半山建起一座城市新片区,总占地面积10.26平方公里,相当于蒙自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三)促进工业入园,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工业入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有效途径。蒙自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坚持工业向山区发展、向园区集中,积极服务红河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加快建设蒙自工业园区步伐,推动项目向园区聚集、资源向园区集中,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流通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离,形成辐射周边区域的“经济带”。一是招商引资建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采取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引商等方式,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好、财政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生态经济项目落地;二是转型升级建布局。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努力形成矿业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生物健康及食品加工产业、进出口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四个园区,除生物健康及食品加工产业园外,其他三个园区都建在山区荒山缓坡地带,不占用耕地,远离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域,实现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与人居环境相得益彰。三是完善功能建制度。搭建园区服务平台,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制定严格的环评标准,执行严格的园区准入制度,提高项目进入门槛,做到凡是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凡是环保设施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投产。
(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增长
生态经济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集约的特点,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蒙自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走出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的双赢之路。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根据蒙自然条件、区域布局等实际情况,计划投资12.67亿元着力打造“一区三片”(即“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10万亩文澜——新安所石榴片区,10万亩草坝——雨过铺果蔬片区,5万亩西北勒苹果片区)。大力发展庄园经济,重点创建高原特色农业博览园、蒙自蚕丝文化庄园、万亩石榴园、“龙谷茶”文化茶庄、哥卢士高山葡萄酒庄5个精品庄园,依托特色村庄、种养大户打造15个特色庄园。同时,坚持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绿色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二是发展新型工业。按照“改造传统、淘汰落后、发展高新”思路,通过引进、开发、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再造机械、建材工业产业,发展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绿色经济,建立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蒙自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发挥“中国石榴之乡”和“中国过桥米线之乡”效应,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商务会展和康体休闲等产业,把蒙自打造成云南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康体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国际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滇南“美食之都”和“商务会展之都”。
(五)建设“美丽家园”,突出绿化先行一步
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蒙自充分考虑绿化周期长的实际,先行一步安排部署全市绿化工作,开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率先制定出台《蒙自市乡村绿化实施方案》,揭开蒙自“美丽家园”建设的序幕。以增加绿量为重点,通过“拆墙透绿、建路配绿、腾地造绿、借地布绿、见缝插绿”,对政府驻地、城郊结合部、水源保护区、水库沟渠周边、公路沿线、旅游景区、乡村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全方位推进村庄、集镇、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大力种植本地保水保土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集镇、城市周围水源林的绿化格局,使居民、村庄、集镇、城市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氛围,成为生态养生和宜居休闲聚居区。
(六)加强综合治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蒙自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和依法保护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加强综合治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的城镇环境。一是加快绿色城市、绿色通道、绿色面山建设,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绿色廊道和生态隔离带,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二是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突出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地段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日常保洁力度,确保城乡干净整洁。推行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街(巷)的三级捆绑责任制,做到市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街(巷)。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垃圾房,配齐清运车和清扫工具,每个村庄全面配置垃圾桶,每个乡镇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垃圾房,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农民生活习惯,让村庄像城市一样干净、卫生、美丽。三是加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四是抓好节能减排、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工作,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七)注重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氛围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事业。在把握发展规律、掌握宏观政策、借鉴先进经验、重新审视市情的基础上,应广泛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村镇、绿色企业、绿色房产、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等绿色系列创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理念得到大力弘扬,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群众自觉行动,为美丽蒙自、宜居蒙自、智慧蒙自营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