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干部培训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党建工作 后勤保障 县市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州情研究
加快金平县拉祜族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3年06月07日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红河探索编辑部
【字体:

  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和落实州委提出的推动红河新发展的目标任务,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金平县拉祜族地区,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加快经济发展是值得研究和解决好的现实问题。为此,红河州委党校、金平县委党校课题组,深入金平县部分拉祜族山寨,对金水河镇的联防、老白寨、母鸡冲3个村民小组;者米乡的安福村、六六新寨、兴发岭村民小组等8个村民小组的拉祜族群众观念、支柱产业、年收入、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采取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接触了长期研究拉祜族问题的专家和学者,乡、村干部、拉祜族群众等100多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315份,对调研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剖析,提出加快金平拉祜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金平县拉祜族村经济发展现状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境内世居的拉祜族共有32个村民小组,1865户79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4%;人均耕地面积1.33亩(旱地0.67亩,水田0.66亩),分布于金水河镇、勐拉乡和者米乡三个乡镇的高山、半山区。其中者米有25个村民小组1533户6549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82%;金水河镇有4个村民小组人口的8 .6%。2011年拉祜族人均有粮 300 公斤,人均纯收入713 元,而全县农民人均有粮 320公斤,人均纯收入2556元。人均有粮数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相差 1000多元。

  1998年2月,新华社记者周东棣、姜振岗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发表了《金平县苦聪人生产生活困难》的文章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极大关注。同年4月,由省民委牵头,省扶贫办、省教委和红河州民委、州扶贫办、州教委及金平县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深入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关于解决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由省、州、县共同投资3967万元,用5年时间,每年解决1000名拉祜族群众的温饱问题,5年解决5000名拉祜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即者米“155”扶贫工程,先后实施了安居、温饱、水利、农业、教育、卫生等13个扶贫工程项目。通过实施“155”扶贫工程,者米乡拉祜族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拉祜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思想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但是,由于后续建设投入不足,加之实施“155”扶贫工程时还有部分拉祜族村寨没有覆盖,目前仍然有一大批拉祜族群众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为了解决拉祜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金平县委、县政府本着“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精神”,下决心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扶持拉祜族地区发展,并逐年递增,预计到2014年将投入2000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对拉祜族地区的扶持发展力度。截止2011年9月底,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共投入资金416万元。一是投资35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000多个,挖通勐拉乡大其苗至拉祜一队6公里、大其瑶至老乌寨8公里、翁当瑶至拉祜新寨5公里三条公路;二是投资10万元修缮了勐拉乡桥菜坪至拉祜一队17.5公里公路;三是投资36万元(澳大利亚援助项目)实施者米乡顶青村委会苦聪大寨整村推进项目;四是整合各类资金235万元,实施勐拉乡拉祜一队的47户安居房重建;五是实施者米拉祜族乡下良竹、南门村两个整村推进项目,分别投入资金50万元。从2010年起,金平县加大对拉祜族群众的投入,凡是户籍在本地的拉祜族群众,均享受国家的低保政策,迄今为止,拉祜族群众的低保覆盖率已达91%以上。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陈旧,等、靠、要意识浓厚

  在“请问政府帮我们修通了路,拉通了水,架好了电,盖好了房;今后我们拉祜族群众要富裕起来,最关键的要靠谁?”的问卷调查中,在被调查的21人中,有9人回答,靠政府,占42.9 %;12人回答靠自己,占57.1%。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村民受教育程度低

  拉祜族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发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拉祜族人口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共有9人,占总人口的0.13%,大专31人,占总人口的0.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50人,占总人口的0.72%;初中文化程度49人,占总人口的7%;小学文化程度3493人,占总人口的50.19%;其余2899人均为文盲,占总人口的41.51%。分析其原因,除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以外,部分自然村离中心校相对来说有一段距离,上学路途长,学生上学费时又费力,加之交通不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者米乡苏鲁村民小组距巴哈村中心小学,有2-3小时路程,苏鲁村民小组有学龄儿童30多人,绝大多数学龄儿童辍学,原因是,交通不便。类似的情况还有金水河镇南棵村委会的老白寨、母鸡冲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拉祜族村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化。在拉祜族聚居的30个村民小组中,因者米乡实施了“155”工程,建盖了安居房(土墙瓦顶)1320间,其余自筹资金建盖了土墙瓦顶房屋200间,尚有241户住在杈杈房、茅草房中。架通自来水的村民小组共23个,通水率78%;通路的村民小组19个,通路率63%;通电的村小组20个,通电率67%;2个村民小组有卫生室,5个村民小组建有学校,4个村民小组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基础设施稍好的主要是分布在者米乡“155”工程覆盖的村民小组和金水河镇的联防村民小组。

  (四)产业结构单一

  金平县拉祜族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

  拉祜族群众对草果、木薯、野生中药材的依赖性较高,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培植难度大,养殖业几乎为空白。而对于作为支柱产业的草果种植情况调查更是让人担忧。

  草果以及中药材种植作为拉祜族地区传统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已经占拉祜族地区GDP的5%以上,但近几年,由于干旱和病虫害、价格波动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拉祜族群众支柱产业之一的草果收益呈下降趋势,草果已难以成为拉祜族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五)生产经营管理滞后

  由于大部分拉祜族群众居住在高山区,不适合种植发展较快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草果为主。而低海拔地区的拉祜族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已初步意识到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开始了橡胶的种植,但由于拉祜族群众种植橡胶比较晚,大部分起步于2004年以后,因此,绝大部分还没有开割,加之农作物种植为三分种七分管,拉祜族群众对种植橡胶技术不娴熟,管理水平跟不上,虽然总种植面积为2036亩,但大部分长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者米乡安福村民小组,2006年,政府从开发商手中取得转让土地使用权300多亩,无偿给安福村民小组种植橡胶,经营模式为集体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胶苗已经于2008 年种植完成。但胶地的田间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几乎形成无人管的现象,杂草比胶苗高。由于橡胶周期较长,通常要在10年以上才有收益,因此,明确责任,提高他们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和管理能力,解决以短养长,实现长短结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劳动力转移困难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拉祜族群众增收的办法之一,然而,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拉祜族群众寥寥无几。

  从金水河镇的联防村和者米乡的安福村、兴发岭村三个自然村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合计为29人,劳动力转移难。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土为命、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技能缺乏和素质低下,使得拉祜族群众劳动力转移受到影响。“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造成有的农村劳动力严重闲置。一方面是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家长不愿让孩子外出,往早早给孩子成家。拉祜族群众由于对外界的不了解,很多家庭并不愿意让子女出来接受培训和外出务工,担心会上当受骗。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加快拉祜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和指导,增强扶贫开发的科学性、综合性和针对性。与10年前相比,拉祜族生存状况确有较大改善,但仍处在解决温饱、脱贫的初级阶段。因此,要提高认识,增强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党员领导干部的紧迫感,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政策对拉祜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促使拉祜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基于拉祜族群众生产资料奇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输血式扶贫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贯彻落实《金平县拉祜族(2010-2014)五年综合扶贫发展规划》,把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四通”;住房改善、就学改善、就医改善、生活改善“四改”;有产业发展、有经济效益、有经济支撑、有发展后劲“四有”;农民人均有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入学保辍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三达到”真正落到实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有轻重缓急,首先是改善他们的住房及生活条件,然后是交通、通信及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有所倾重,对原“155”工程已涵盖的村组加强管理和维护;对从未投入过,且相对落后的村组应重点考虑。采用先易后难的程序逐步推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奋斗才能加快发展。

  (三)激发动力,加强教育和引导拉祜族群众,努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和自卑心理,树立自尊、自重、自力更生的观念,以勤奋、进取的精神状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一是教育引导拉祜族群众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验。二是教育和引导拉祜族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陈规陋习是导致他们落后的主观原因。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有针对性地抓住“千变万变、先变观念,千抓万抓、先抓教育,千学万学、先学科学”这个主题。三是紧紧围绕思想观念转变、文明进步提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事项召开群众会议,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新农村建设等等,从破除陋习、树立新风,消除自卑、振奋精神,提高素质、树立形象,重视教育、培养子女,转变观念、自强思进等方面对拉祜族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扶贫先治愚,扶贫必先扶智。一个民族的先进与落后在于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拉祜族地区长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相对落后,导致群众观念陈旧,陋习难以改变。要确立“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开支”的理念。因地治校,重新评估调整布局拉祜族小学教育区域规划,逐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依法强制适龄儿童入学,确保拉祜族孩子人人有学上。并通过鼓励优秀教师下基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措施,把切实抓好拉祜族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落到实处。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要充分调动拉祜族群众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中有升。靠政府包办、指令性强制农民搞种植、养殖等项目,在新时期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你说的项目再好,倘若赚不到钱,群众是不会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命令式方式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没有积极性可言。因此,一要选准具有前瞻性的产业项目,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辐射和带动效应,让拉祜族群众学、做给拉祜族群众看、领着拉祜族群众干,以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拉祜族群众,加快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制定详细的支柱产业培植规划。二要从地域特点及拉祜群众整体素质出发,可优先考虑种养殖业及其他科技含量不太高,易操作和运行的产业,着力加强产业培植。产业是加快发展的根基,是拉祜族群众增收的源泉,要因地制宜帮助拉祜族群众科学培植橡胶、草果、木薯、蔬菜等传统产业,发展、甘蔗、油茶等新产业,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经济增收渠道,确保拉祜族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三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家庭的传帮教,而新兴产业的培植,如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有技术员对拉祜族群众具体指导,才能推广。如者米乡从前几年开始推广种植橡胶、香蕉,每年,者米乡政府专门培训或指派技术员上门进行技术服务,效果就很好。四是必须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乡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农业协会等涉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以及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拉祜族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大草果以及中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具有拉祜族地区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重点,集中精力定位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示范引导。随着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的纵深推进,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必须由追求连片规模为特征的粗放模式,向以运用高新技术为标志的集约模式转变;增强龙头意识,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在确定发展产业项目时,要把加工龙头和流通龙头的建设作为前提和关键,与农产品基地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同步实施,不断完善组织形式,逐步创新经营机制。

  (六)积极引导拉祜族群众外出务工,促进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拉祜族群众的收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道路建设占地的增多,耕地资源减少,靠土地资源量的增加拉动拉祜族群众收入增长的潜力不大。为此,要举办各种文化补习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大多数拉祜族群众达到较高的技能水平;要让他们更多、更快、更好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加大对农民工转移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从观念上得以转变,从知识上得以更新和提高,从技能上得以加强,使之具有一技之长,真正掌握致富奔小康的技能。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加快拉祜族村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拉祜族群众,尤其是拉祜族党员干部深入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让他们看有现场,学有榜样。通过走访、相互交流一系列的参观考察活动,比出差距,比出干劲,增强加快发展的强烈欲望,化为促进本地发展的动力。让拉祜族群众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学会借鉴先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理念、精神和经验,提高加快发展的本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把群众充分动员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缩小发展差距,共同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