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干部培训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党建工作 后勤保障 县市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州情研究
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与研究
2013年06月07日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红河探索编辑部
【字体:

  近年来,弥勒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较好。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区域发展不平,农业产业化在坝区发展势头良好,而在广大山区却进展缓慢,欠发达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既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利条件和劣势。

  (一)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

  1、耕地面积宽广,适宜各种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弥勒市东西两侧多山,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半山区有3300余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耕地面积422822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19%。由于山区耕地面积宽广,人口密度较小(弥勒市山区乡镇总人口179301人,人均耕地面积2.36亩),宽广的耕地有利于各种种植业产业化发展。

  2、草场面积广阔,适宜圈养、放养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弥勒市山区草场面积广阔,草场面积约261.7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左右。辽阔的草场为山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畜牧业圈养、放养都可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圈养、放养所需的饲料都不成问题。

  3、荒坡荒地面积大,适宜林果业产业化发展。弥勒市山区除了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草场资源外,还有大量的荒地和坡地。荒地和坡地虽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和开发草场,但能为弥勒市山区发展林果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立体气候显著,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弥勒市山区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7°C以上,立体气候显著。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许多地方的水土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化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发展。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立体性气候特征,造就了广大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化优势。东西两山是弥勒市林区和林业用地最多的地区,60%以上的土地均为林业用地,山区农民人均林地都在10亩以上。由于气候类型的多样性,致使两山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珍稀动植物名目繁多,为山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劣势分析

  1、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

  弥勒市山区与坝区相比最大差距是区位差距。山区地势高低不平、山高坡陡,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 部分村寨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 致使现代生产工具无法使用,许多山区农户发展生产还沿用着古老的生产工具,多采用牛耕马驮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极低。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弥勒市委、市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投入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山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成为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弥勒市山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市场环境不利

  由于远离繁华喧闹的城区,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例如,2007年,由于雨水充沛,东山镇的部分烟农在烟地里套种白菜,结果白菜大丰收,但无法销售出去,全都烂在地里,给农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类似情况在弥勒市山区是经常发生的。

  5、经济实力薄弱,产业化启动资金、技术、人才奇缺;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严重不健全等

  弥勒市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 农民增收困难,经济收入低(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85元,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74元。)致使产业化启动资金、技术、人才奇缺;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严重不健全等,严重阻碍了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十一五”以来,弥勒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山区农业产业化也势头较好。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种植产业化方面:东山镇、西一镇、西二镇的三七产业化种植,三镇合并共计10000多亩;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1000多亩金银花产业化种植;西三镇的万亩油橄榄产业化种植;江边乡的万亩小米辣、礼品西瓜产业化种植;西二镇数百亩的“云恢290”优质稻产业化种植;东山镇数百亩的雪莲果规模化种植等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二)林果业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弥勒市山区58万亩核桃种植业已基本完成;巡检司镇万亩石榴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西二镇万亩柑橘园区的建设正在趋于完善;五山乡近千亩的优质特早熟杏产业化种植已见实效;西一镇、东山镇的优质冬红桃、雪桃产业化发展正在形成,两镇种植面积共计3000多亩;江边乡数千亩芒果产业化种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巡检司镇千亩油桃产业化种植已具规模,东山镇普龙、洛那村委会千亩火龙果种植正在全面推进。(三)特色养殖业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东山镇的红骨羊产业化养殖业发展迅速,全镇已有红骨羊448只;东山镇、西三镇的野猪养殖规模正在壮大,两镇共存栏300多头;江边乡的番鸭养殖存栏达2400只;西一镇、西二镇的绿壳蛋鸡总数达40000羽;东山镇的香猪存栏74头。(四)常规养殖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山区黑山羊存栏2011年达40281只;肉牛养殖达20086头;生猪存栏290068头;江边乡、巡检司、西二镇的肉鸡养殖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三镇养殖存栏数达34500只;西一镇、西二镇的蛋鸡养殖规模正在形成规模,2011年两镇存栏达54400只。近年来,弥勒市山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势也逐步体现出来。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缺乏市场观念,农业生产未能与本地资源特点相结合,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山区农业特色、传统产业发展存在效益不明显、产业链条短、基地分散、品牌效益不高的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产业特色不够突出,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低,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颇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观念守旧,意识落后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局限,山区农户观念守旧,意识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小农经济意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很难冲破传统的农业模式。他们满足于小商品经济模式,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的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部分群众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参与,山区农业产业化主要由个体老板和龙头企业来经营,农民得到的实惠少,不利于农民增收,没有真正达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

  2、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地域所处的环境条件限制,弥勒市山区土地资源分散,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要素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资金缺乏,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发展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农户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山区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未能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农业招商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3、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弥勒市政府财力有限,对山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速度。

  4、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弥勒市现有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上经济实力有限,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占有市场份额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5、优势产品少,主导产业不突出,区域布局不明显,导向作用不强

  弥勒市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开发多数选择的是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多年经营经验的项目,这些项目提供的多数是初级产品和原料,产业链条短。而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的新兴产业少,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少。

  6、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弥勒市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接受高科技的种养技术,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7、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弥勒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科技指导和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足,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也使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

  8、农业产业体系不全

  近年来,弥勒市山区尽管发展了石榴、特早熟杏、冬桃、雪桃、芒果、三七、金银花、灯盏花、奶牛养殖、特种养殖、生猪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但是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大。大部分基地偏小,龙头难舞,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产业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着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加快弥勒市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针对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区实际,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立足本地,市场导向,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创造特色”的原则,要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基地引导,带动广大群众积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继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带头发展或扩大产业化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继续走“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引导有实力的业主向东西两山发展适合山区特色的产业,并使之发展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带动广大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平衡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运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实现调整结构向稳定和优化结构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单一向突特色、重实效转变,使农业结构真正达到“调得动,稳得住,能壮大”的新格局。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组织实施红河州“8311”行动计划,突出组织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品牌农业、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三个方面下功夫;筑牢“四个平台”,即筑牢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平台和农业产业化领导机制平台。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长期生活在山沟里的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对于他们来说,饿不死,有饭吃,填饱肚子就行。他们认为农村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田,种田就是种粮。因此,他们很难冲破传统的农业模式。为此,当前着重要进行“四破四立”的教育,即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大市场观念,破小而全的地区封闭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新观念;破狭隘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新观念;破片面追求产值指标的粗放增长观念;树立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增长观念;破传统的行政干预的旧观念,树立服务引导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正确了,才会在实践中不会迷失方向,做到以“营销市场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大力加强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立足山区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适用和可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要着力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渠道,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加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信贷协调力度,解决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三要加强山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搞好农田整治和河流治理,积极推行旱地节水灌溉;实施基本农田整改工程,积极建设高稳产田,有效改造中低产田,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办好山区农村信息网站,建立完整、有序、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围绕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搞好监测、分析、预测工作,为生产和经营服务。五要大力扶持有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六要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的力度不但不能减弱,还要继续加大,荒山荒坡的绿化工作仍要继续进行。

  3、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的关系,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种养殖业、林果业、药材业等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培育起地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其次,要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4、发挥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化发展支柱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要素最佳化的原则,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质量效益高、投入风险少的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形成特色明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一是应立足传统种养业优势,巩固优化畜牧、水果、养殖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二是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对那些目前仍是弱项,但有明显自然、经济和市场优势的项目,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特种农作物、特种畜禽、特种林果等“三特”农业上下功夫,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形成高质、高效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同时,从山区实际出发,在进一步分析山区乡(镇)情、村情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

  5、建设基地,搞好开发,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基地建设应坚持“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同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气候、重点行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同时,基地建设还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力。当前,弥勒市广大山区要按照弥勒市制定的农业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1)建设特色水果种植基地

  以弥勒阳光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加强巡检司镇优质石榴,五山乡优质特早熟杏,西一镇优质冬桃、雪桃,江边乡的芒果等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使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实施肉牛生产基地、奶牛生产基地、野鸡养殖基地、优质肉猪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规模养牛;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建设特色药材基地

  以云河药业、鸿翔药业为龙头带动,重点在西一、西二、西三、东山、五山、江边、巡检司等乡镇发展三七、金银花、灯盏花、重楼、半夏、何首乌、白芨等中药材产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与当地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确保农户种植利益。

  (4)建设绿色食品种植基地

  树立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农业理念,充分发挥土地、气候优势,积极发展山区以核桃、特色畜禽、优质稻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西一、西二、西三、五山、东山等山区乡镇种植核桃5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科学施肥与合理用药工程,实施沃土工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争取将弥勒市山区乡镇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进出口基地。

  6、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壮大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有利于加工,有利于进入市场,有利于促进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农产品加工上,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大、高、外、好”的原则,迅速扩建和新建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效益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带动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重要的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到资源允许的规模。

  7、加强市场建设

  以建市场、强品牌、畅信息为保障,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西三、西一片区核桃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8、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体制保障。商品基地下的农户,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原料商品的供给者,是农业产业化的根基。必须从改造传统农户入手,引导他们走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经营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坚持长期稳定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育并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下,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流转,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9、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规范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模式。

  10、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加大山区科技扶持力度,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发展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同时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科技和农民适用技术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种养水平和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1、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优质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大力培育农村经营大户和专业协会、批发代理商等中介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营销组织,全面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投入,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健全山区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健全山区乡镇农经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山区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

  12、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搭好创业平台

  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搭好创业平台,鼓励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务工者“走回来”,在本地投资搞产业发展开发,带动弥勒市山区经济的发展。

  总之,弥勒市山区农业要想突破制约,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必须立足山区实际,发挥山区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整合山区优势资源,吸引产业发展要素,使农民乐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不断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规划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规划农业产业带,采取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的方式方法,努力育产业、壮龙头、建基地、拓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依靠科技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为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竞争力,引导有实力的业主向东西两山发展适合山区特色的产业,并使之发展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带动广大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