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干部培训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党建工作 后勤保障 县市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州情研究
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路径之探究
2013年08月07日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字体:

  红河州南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稻耕农作人文资源,一种异质(文化)人群给外人以无限的遐想,文化差异及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在人们的印象中形成了原始、纯真、充满诱惑力的感知概念。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能够形成产业化开发建设的基础,是最具吸引力和最有开发价值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开发传统民族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重要性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民族地区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将给予更多的倾斜政策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国家将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的机遇,把这些扶持政策、扶持的项目和资金更多、更好地用于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上。把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产业,红河县委把“商旅兴县”作为“十二五”的建设目标。“商旅兴县”所说之旅即民族文化风情之旅,因此,民族文化产业能否跨越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民族文化元素与县域内哈尼梯田文化等人文资源的融合度。

  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的民族文化产业对先进的文化产业所走过的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简言之,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是后进赶先进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勇于超赶的强烈的发展欲望,县域内各行各业、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和职工都要树立只争朝夕的赶超心态、信心与勇气,要有勇于担当的勇气和坚强的决心,动员县域内的各种因素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要素的参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此前提下,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可用于开发利用的元素,把实施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与建设民族文化集聚地的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统筹县域内民族文化产业实施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以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作支撑,进一步加强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旅游的嫁接与融合,努力营造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集聚地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建设氛围。

  二、制约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虽然为民族饮食、节日庆典、服饰文化这样一些极具民族生活状态的和实用性的民族文化形态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一些极具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外界认识,如藏在深山的哈尼千年古田已逐渐被旅游业界所注意,甲寅长街宴已成为外界了解红河、认识红河的窗口,成为江外侨乡民族风情游的品牌产品。但目前,利用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把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宣传形式,产品宣传和促销等方面办法不多,更没有形成强劲的民族文化产业优势;民族风情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尚未达到高度融合,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产业链的延伸远未形成,尚处于初级产业开发态势。与红河州委、州政府“民族文化强州”建设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和很远的路要走,过去我们常说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山寨,为的是打破民族文化上被域外人视为“异类”与江外“蛮子”的民族歧视,展示县域内民族生活状态饮食风俗、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极具民族元素的文化形态,目的是让游客容易接受古老民族的遗风遗俗,但年复一年地用这样的生活状态展示,仍然停留在上述所讲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有限,民族文化没有成为旅游产品,谈不上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更不会被游客长久关注,不会形成游客够买(旅游产品)的强劲风暴。简言之,红河县域内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市场卖点,红河县成为旅游观光目的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倾向厚此薄比现象突出。民族文化产业要跨越发展,政府投资是不可缺的,民族地区各项发展和建设只能依靠上级部门的投资,但政府对偏远的民族聚居地区投资规模和比例有限,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民族文化商品的形成。

  二是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红河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一个共同目标。在实际的产业发展中,利益分配尚未形成机制和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参与地农民的积极性,资源富集地的农民仍然享受不到资源开发带来的实惠。

  三是民族文化产品单一。红河县甲寅长街宴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年复一年,除了长街宴还是长街宴,没有其他民族文化要素的参与。吃、喝是长街宴的主题,但现代人的观念是除二者之外应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人们也更想从中感悟和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边远民族生活的实质。

  四是职能部门各行其道,尚未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合力扶持机制和其抓共管的氛围。主要表现为,仅从各自职能出发,环保部门抓环境,交通部门抓乡村道路建设,农业部门只抓种植,分散了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仅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凡此种种因素,严重地制约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可出售的商品,联动方式的有效运行。即使能够形成,其速度也是一种缓慢的抓坡式运行。

  三、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族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含有民族文化元素服务的经营性行为。民族生活实态展示,民族服饰、饮食、节日庆典都是民族文化的范畴。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旅游吸引物。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同一体。旅游产业的发展根基在于不断地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创意容易被游客接受的极具民族文化元素的产品,成为多彩的民族文化商品推销给旅游参与者。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吸引游客。

  (一)关于甲寅哈尼十月长街宴产品宣传主题设想

  甲寅哈尼十月年长街宴是红河县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的红河县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品牌项目,由于长街宴的可复制性和雷同性。出现了旅客逐渐减少的现象,失去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增加长街宴的仪式。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他们视山、林、树、石为神,具有祭拜神山、神树、神林的传统自然崇拜,在举办地建专门的祭祀台举行专门的传统祭祀仪式,以增加长街宴的地域特色,给旅客以不一样的感受。

  2、推出“长街宴+土司菜品”主题的宣传。红河县是江外“土司最多的县”,在长街宴的产品宣传中推出“长街宴+土司菜品”的宣传,彰显土司制度,文化在边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尽可能地推出一年一个主题为好,如:2012甲寅月长街宴—品瓦渣土司家常菜;2013红河长街宴—品哈尼族土司家菜等。

  因此,民族文化产业能否跨越发展,有赖于民族风情旅游业的紧密融合程度,纵观世界和国内有名的景区和景点成为游客的目的地,原因在于自然景观与当地土著民族传统文化高度的紧密融合,民族文化是景区的最大卖点,也是景区的支撑点,没有民族文化的烘托,景区产品是苍白的,无力的,只有向景区注入文化,才能使旅游产品更有说服力。我们要紧紧抓住把哈尼梯田建设成世界A级景区的机遇,努力推出一批富集民族文化元素的梯田旅游项目设计,因此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梯田族群众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更符合现在旅游时尚的旅游文化产品。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

  把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内容,像抓经济领域重点工程一样抓民族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最终目的是为了各民族的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地区各族群众的利益,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步骤赢得拥护和支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根生于农民,保障农民资源开发优先受惠的权利,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群众的愿景,从民族文化开发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可以借鉴农村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方式,促进和推动分配机制的松散型向紧密型利益共同体的转变,形成传统文化得到开发,利益逐步实现。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发展模式。

  民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号角已在红河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吹响。实施哈尼梯田景点支撑,多元传统民族文化引领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新型民族文化产业,把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旅游紧密融合,并使之成为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精品,形成更多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让各民族人民享受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带来的更多的实惠。(作者单位:中共红河县委党校教师 卢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