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干部培训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党建工作 后勤保障 县市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视点
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 全力推动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
2012年05月18日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红河探索编辑部
【字体:

  新中国建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云南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长期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与我们自己的过去相比,云南经济确实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毋庸讳言,与全国其它地区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们云南省依然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贫困落后地区。

  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云南的国土面积排第8位,人口排第14位,GDP却排第24位,人均GDP更靠后;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省占29席,山东省占26席,浙江省占24席,云南省没有一个县名列其中;用新确定的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标准衡量,云南省还有1500多万贫困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农民是贫困人口。类似这样的数据,还可以说出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在这里冗言赘述了,但是,窥一斑完全可以见全豹,仅就这三组数据,足以说明:与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尤其是与沿海地区相比,我们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够、很不足、很不快,云南依然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省。

  要切实改变云南贫穷落后的面貌,着力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得不谋划跨越发展,就不得不实现跨越发展。市场经济只会锦上添花,市场经济不会雪中送炭。在讲竞争、重实力、靠优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实现跨越发展,那么,云南省与兄弟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距不仅不能缩小,反而可能更加扩大;云南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不仅不能有效改观,反而可能继续恶化;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仅不能得到显著提高,反而可能不断下降。

  要实现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需要我们做好的工作很多,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择其要者,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加快城乡统筹、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做好文章、下足功夫、求得突破。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经济的跨越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另一种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前者是广种薄收的方式,后者是精耕细作的方式。

  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云南省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毋庸讳言,从整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云南依然居于主导地位,靠廉价劳动力,靠过度消耗资源,靠严重污染环境,靠大量资金投入,靠大片出让土地,来实现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的情况,在我们省还大量地存在。主要靠拼劳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投资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云南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继续再走下去,就会举步维艰,就是死路一条。

  从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云南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简言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尽快使云南经济发展步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

  首先,要认真谋划和着力推动科技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发展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没有科技的显著进步,是很难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我们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落后。因此,要把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切实在思想认识上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上给予有效倾斜,在各种投入上给予不断增加。

  其次,要高度重视和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经济要大跨越,必先素质要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没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就很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如此。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和使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过程其实就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只有我们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要积极倡导和全力推动开拓创新。美国汽车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亨利·福特曾讲:“不能创新,就灭亡。”因为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改造建设成强大的跨国公司而享誉全球的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也曾讲:“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创新。”历史和现实的无数事实向我们昭示:一个企业创新不足就只能倒闭,一个民族创新不足就只能被动,一个国家创新不足就只能落后,一个政党创新不足就只能淘汰,一个地区创新不足就只能贫穷。一言以蔽之,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地区也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新不足、开拓不够,只有积极倡导和全力推动各方面的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的发展转变。因此,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度重视创新,极力推动创新,努力使一切创新的思想得到尊重、一切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的能力得到发挥、一切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二、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沿边经济的跨越发展

  边疆、民族、山区、贫困,这是云南省的基本省情。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抓发展、促和谐都必须从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否则,我们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有不少人把边疆、民族、山区、贫困这一基本省情当作云南的劣势,对此,笔者极不以为然。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既可能成为云南的劣势,也可能成为云南的优势,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怎么做。如果我们不能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工作,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确实是劣势,因为边疆使云南山高皇帝远,使我们远离中心、地处边远;民族使云南差异增多、不平衡性加剧、分类指导的难度加大;山区使云南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信息不灵;贫困使云南财力紧张,实力不足,困难增多。

  但是,只要我们能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切实有效地做好工作,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不仅不是云南的劣势,相反是云南的优势,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的优势。边疆,使云南拥有了沿边优势,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就是我们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得天独厚的重大优势;民族,使云南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云南拥有西双版纳州的傣族文化、香格里拉的藏族文化、苍山洱海的白族文化、玉龙雪山的东巴文化、泸沽湖边的摩梭文化等都是云南近几年成为旅游大省的一个重要原因;山区,使云南拥有了多彩的风光和多样的物种,成为享誉世界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贫困,使云南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给我们创造云南奇迹、云南模式、云南现象、云南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的沿边优势逐步得到了一些发挥,但是,云南的沿边地位凸显不够、沿边优势发挥不好、沿边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央决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通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仅是我们云南省充分发挥沿边优势、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且也是充分发挥云南各种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自然风光优美等优势,实现后来居山,创造云南奇迹、云南模式、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的重大机遇。

  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的拉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比我们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驾马车拉动的力量足,也就是说沿海地区消费旺、投资大、出口多。我们云南经济之所以相对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力都相对不足。因此,我们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强化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切实加大桥头堡建设的工作力度,着力扩大对省外国外的开放力度,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我们必须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因为只要我们把好商、大商、巨商的资金、人才、管理、技术、信息以及生产研发基地引进到云南,既可加大投资力度,也可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消费力度,还可提高云南经济的外向度,增加云南产品向省外国外的出口量。简而言之,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既是扩大消费的重大举措,也是增加投资的有效途径,还是加大出口力度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实现特色经济的跨越发展

  省委秦光荣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产业发展不足是我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产业发展是壮大发展实力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把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重视产业、研究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产业的浓厚氛围。”这段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精辟论断,切中了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要害、指明了云南尽快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招。在很大程度上,云南经济发展滞后就是产业发展滞后,也就是说云南的穷是产业的穷,云南的弱是产业的弱。无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归根结底都要靠发展产业来支撑、来实现。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马路再宽、大楼再多、照明再亮、绿化再好,也很容易变成空壳城市,很难做到跨越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村,房子再新、马路再硬、资源再多、村容再好,也很容易变成空壳新村,也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城市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产业的繁荣;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靠产业的发展。

  云南过去的变化得益于产业的发展,云南今后的跨越也取决于产业的发展。云南过去之所以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除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等更根本性的原因以外,一条很重要的具体原因就是我们有效培育和着力发展了有色金属、烟草、旅游、花卉、药物、茶叶、蔗糖等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没有这些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云南就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云南的产业发展较之内地,尤其是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依然非常缺乏特色优势产业。

  抓产业,就是抓中心;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抓关键;抓产业,就是抓核心;抓产业,就是抓市场;抓产业,就是抓跨越。这是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也是美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重要启迪。在美国,几乎所有事业都产业化发展,不仅日常的商品生产都走产业化的道路,而且诸如军工生产、举办奥运会、组织篮球联赛等很多在其它国家几乎无法产业化的事务在美国毫无例外都走产业化的道路。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云南经济发展后劲的内在动力。要加快云南的产业发展步伐,我们就必须突出“特色优势”这一要点、重点和难点,在“特色、规模、档次、品牌”八个字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

  首先,要有特色。没有特色,不从云南自身的特色出发,老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发展产业是没有希望的。

  其次,要有规模。光有特色,不成规模,也不可能做成大的产业,没有一定的规模,再有特色也不能产生大的效益。

  再次,要有档次。做产业没有特色和规模肯定不行,但是仅有特色和规模也还不够,还必须有档次,必须有品位。

  最后,要有品牌。常言道:“一流企业卖概念,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原料。”不能做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品牌的产业肯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好。

  四、着力做大做强工业,实现实体经济的跨越发展

  农业是基础产业,工业是核心产业,服务业是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没有基础产业肯定不行,只有基础产业肯定不够。事不同理相通。这与发展教育事业也一样,要培养造就大量的人才,没有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肯定不行,但是,只有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肯定不够,还必须实现大学、研究生等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着力发展农业、不断强化农业,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立足点放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上。但是,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没有工业的长足发展,就很难有真正的繁荣富强,这不仅是因为无论是农业的产业化,还是城市的现代化都必须以国家的工业化为基础,而且在已经完全免除农业税的中国,无论是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来改善民生,还是城乡居民通过增加收入来改善生活,主要都要靠工业的长足发展,也就是说,财政增加、居民增收主要都得靠工业产业。

  “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无论是到省外参观学习,还是到省外交流研讨,我们都可以不时听到类似的说法。就我们云南省的多数县市区而言,不能讲这三句,而应该只讲后两句,因为我们省真正称得上“农业大县”的县并不多,但“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却很多。依笔者拙见,“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互为因果关系,因为工业发展不足,所以财政收入不多,反过来,因为财政收入不多,又导致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好,其中,工业发展不足是核心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财政收入要多,工业发展要快,只有把工业真正做大做强了,才能把财政切实做多做富。

  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说得真好,对我们今天抓经济工作都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说我们云南省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主要就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发展不够、工业发展不快。因此,我们各地各部门都要不断强化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无工不富”的观念,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发展地方经济的难点、发展县域经济的起点、发展城市经济的要点,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五、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的跨越发展

  有些外国人说:“到了中国的城市像到了欧洲,到了中国的农村像到了非洲。”老外的这话,可能说得有些言过其实,但还不能说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城乡发展差距很大,“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确实是中国的一大特点,在云南尤为明显。

  为了落实省委提出的各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要求,我最近也深入到农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走村入户访农民、设身处地当农民,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云南农村的条件还很差、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农民的生活还很苦,不少地方城乡差距不仅没有得到显著的缩小,相反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央做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决策的无比正确和英明;还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城乡统筹发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必须切实加大统筹工作的力度。

  从当前云南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做法,笔者认为我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应切实加大以下四个方面的统筹力度:

  一是加大城乡规划建设的统筹力度。努力改变目前依然存在的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逐步做到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互助联动、实现共同繁荣。在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当前我们云南省应重点抓好三个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划定建设、住宅、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加大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力度。切实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工作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促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大城乡管理制度的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改革现行城乡截然不同的各种政策和管理制度,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户籍迁移与管理、接受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着力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给农村群众提供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进步的空间、成事兴业的机会。

  四是加大城乡收入分配的统筹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财政扶持力度,着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尽快照耀到广大农村,改善农村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六、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市场经济的跨越发展

  没有政府职能的显著转变,就很难有真正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市场机制的有效驱动,就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和掌握的配置资源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主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来配置资源;一种是主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主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就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经济。这种主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来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效率不高、效益不好,发展不快、繁荣不了。主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就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发展更快。

  历史上,前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计划经济,主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来配置资源,其结果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中国也搞计划经济,辛辛苦苦搞了多少年,不能说全党不努力,也不能说人民大众不尽力,但中国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很多人连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国内国外活生生的事实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在经济领域,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伸的太长、管得太多、统得太死的经济,效率很低、效益很差、发展很慢,结果只能带来贫穷和落后。

  主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有形之手配置资源的经济,就是政府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政府部门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政府部门事先规定好的。所有人都必须围绕政府转,没有政府的批文就不能生产,也无法生产,有了政府的批文就必须生产,绝不允许各显神通、各展所长。这种经济存在的致命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人再多、再努力、再聪明,也无法了解所有人、所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需求,因而,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往往都是低效率、低效益、高消耗、多垄断。说的再明白一些,主要靠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是一种由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种群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这种经济既很不公平,又极缺乏效率,还容易滋生腐败和导致垄断,所以这种经济很难实现跨越发展。

  实践证明,市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配置资源的最好办法。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搞市场经济的。当然,除了市场机制的巨大威力以外,有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它们四处掠夺、不断扩张也有不小的关系,但是,我认为市场机制是它们这些国家发迹的主要原因,因为世界上四处掠夺和不断扩张的国家并没有都发达起来,前苏联也曾霸权,也曾扩张,也曾掠夺,但并没有成为很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发达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中国是在不扩张、不掠夺、不霸权的前提下的和平崛起,但有一条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得益于市场机制的巨大威力,或者说,得益于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靠看不见的无形之手,说得再直接一些,就是靠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自己根据市场价格以及自己的收入和需求来自主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说得再通俗一些,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是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

  从以上这些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必先要实现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如果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跨越发展就将变成一只空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而绝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直接掌握和配置很多资源,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言以蔽之,云南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靠各级政府的全力推动,但主要应该靠市场机制的有效驱动。(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云南省社科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