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干部培训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党建工作 后勤保障 县市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州情研究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着力改善民生
2013年06月07日 来源: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红河探索编辑部
【字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重要着力点、关键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农村,更多情感倾注农村,更多财力投向农村,大力实施民本民生工程,促进发展要素向农村聚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让广大群众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真正受益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现状分析

  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宜居自治州,是州委、州政府为打破我州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重大举措。蒙自作为州府所在地和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在红河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展现更具活力更加宜居自治州更富有代表性和辐射力。州府回迁以来,蒙自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惠民工程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86个村委会公路通达率达100%,693个自然村已有654个通公路,完成7个乡镇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和环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水利工程7965件,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0.67万人,水利化程度由2005年的67.65%提高到目前的70.6%。实施城乡电网、配网建设改造工程,500千伏通宝变电站竣工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城乡供电紧张局面,供电保证率极大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免费。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个,建成86个村卫生所,35个自然村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95.4%。建成10个乡镇文化站、18个自然村文化室、26个农家书屋、59块村级标准化篮球场。完成农村危房重建和抗震加固改造5010户,建设城镇廉租房1415套6.23万平方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65个,改善了4.4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杨柳河引水、“润蒙”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实施,新建农村公路及村容村貌道路275公里。集中打造“五位一体”示范村21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7个,绿色蒙自建设、山区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扎实做好“农转城”工作,2.6万农民转户进城。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4.3%,转移农村劳动力7632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1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79%;27.04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5.75%;16.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建城镇廉租房和公租房3017套、12.5万平方米,在建5565套、27.8万平方米。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37%、98.53%。

  但是,我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弱、城乡发展差距大、坝区山区发展不平衡等困难和问题,民生工作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值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不牢,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上网难不同程度存在;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仍然是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焦点;提升幸福感的公共服务不精细、不均等,如城区免费公厕少、公共交通能力弱、农村路灯亮不起来等。

  民生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关系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让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倾力民生、倾情民生,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加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四网”建设,夯实幸福生活根基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保民生惠民生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缓解和逐步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才能持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后劲力量,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路网建设。跨越发展,必须铺路。道路硬化、通畅通达,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问题,这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多年来,“要致富、先修路”一度是农村土墙上最典型的标语口号。虽然全市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但大多是弹石路和土路,道路未硬化,交通不快捷,出行不通畅、不安全,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流转。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难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交通不发达所致。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统筹规划好城乡路网建设。“十二五”期间,蒙自要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铁路和公路为骨干、区域综合枢纽为联结,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高效便捷、内通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努力实现州市高速路、市乡柏油路、村村硬化路目标。要重点配合推进玉蒙铁路、蒙河铁路、锁蒙高速公路、冷清二级公路、蒙文砚高速公路、红河蒙自机场等区域性重大项目,努力把蒙自建设成为滇越国际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要大力推进城区道路七条九段建设,增强城市道路承载能力,构建城市基本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努力实现乡村公路硬化和自然村公路通达;并加快城郊公交一体化步伐,不断扩大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覆盖面,在城郊具备条件村寨开通公交车,方便城郊村寨农民进城。

  二是统筹城乡水网建设。富民强市,必先修水。修水是目前最紧迫的民生工程。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而缺水历来是蒙自发展的“短板”,加之2009年以来,蒙自和全省各地一样连续三年受旱,全市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喝水难”问题更加紧迫,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农业生产受到重大影响,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统筹规划好城乡水网建设。“十二五”期间,蒙自要大力实施“兴水强蒙”战略,建立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杨柳河引水工程、长桥海清淤扩容工程、“润蒙”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水资源保障。同时,要加快农村地区供水管道、灌溉泵站、地下渠道及机耕道等改造,组织实施农村“五小”水利、烟区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等工程,努力实现山区、半山区“一乡一库、一村一塘、一组一池、一户两窖”的目标,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确保农村群众有水喝,并能尽快喝上安全饮用水。

  三是统筹城乡电网建设。随着蒙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已经进入到农村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照明、煮饭、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农村用电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电网老化,用电成本和电费过高,农村供电时有时无,“用电难、用电贵”成为了影响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突出问题。因此,要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着眼,统筹城乡电网建设,同步推进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让农民用得到电,用得起电,让农村生活亮起来。

  四是统筹城乡信息网建设。今天,网络、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人们的工作方法、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蒙自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半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时代,通信仍然十分落后,信息尤为闭塞,与方便快捷的现代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超前谋划,科学统筹城乡信息网建设,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让信息资源快速向农村传递,城市文明快速向农村传播,让农村生活丰富起来。

  (二)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城乡各族群众福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把准民生脉搏,关注民生热点,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社会“两条腿“一样长,让城乡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关系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家庭的成败,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和一个民族的希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统筹蒙自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让蒙自人民享受全面、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举。要继续加大投入,巩固和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教育助学工程,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上得起学,促进教育公平。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扩大覆盖面。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方便学生上学和家长接送,保障学生出行安全。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初高中毕业的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关心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平等。积极推进与云师大的合作办学,支持红河学院、红河卫校等驻蒙大中专院校发展,努力把蒙自建设成为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基地。

  二是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扩大。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就要大力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民生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和完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要完善各类公共场所的配套措施,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扶持壮大民族民间文艺队伍,为民间文艺队伍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要深度挖掘蒙自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党史文化、边地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资源,与时俱进打造时尚文化、浪漫之都,让蒙自人民生活得更具风味、更加和美。

  三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政府之职,百姓之福。要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自然村标准卫生室建设,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参合率,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加强重大疫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破除二元结构障碍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安。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鼓励农民进城,让农民盖上“两床被子”,穿好“十件衣裳”,不仅从形式上,更从实质上保障农民与市民享受平等待遇和发展机遇。

  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要通过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认真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性规定,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要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管控机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二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保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要建立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步、协调发展。要全力做好蒙自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障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认真做好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费补助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